被誤解的長城:阻擋不住入侵者,但不建又不行
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長城是農耕民族保護自己不受牧民侵擾的唯一屏障,之所以建長城,是因為農耕民族相比于牧民,有著武力上的絕對劣勢,一旦牧民越過了長城,戰斗就會變成一邊倒的屠殺。因此為了生存,農耕民族不得不筑起長城保護自己。 但是,實際上,只要仔細研讀一下關于長城的歷史,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實屬無稽之談。長城真正的作用不是用來阻擋游牧民族,而是為了更快的預警敵人的到來,以讓長城內的百姓做好準備,降低損失,為主力部隊的到來贏得時間。 ▲長城 長城阻擋不住入侵者 長城究竟能不能阻擋游牧民族?先讓我們看看長城的長度,就今日遺留的明長城來看,長城的總長達到了8851.8千米。這么長的地方如果要處處把守,需要的士兵數量十分龐大。顯然,就算是再龐大的軍隊,一旦分攤到如此長的防線,每一處的防守也必然會十分薄弱。 游牧民族只要集中兵力攻取任意一點,都可以輕松突破。就以大修長城的明朝為例,雖然明長城的質量與長度都為歷代長城之最,但是蒙古人依然可以隨意越過長城,南下進犯中原。無論是也先、伯顏帖木兒,還是嘉靖年間的俺答,都從未因長城而停止進軍的腳步。 ▲雄偉的明長城并不能阻擋北方的入侵者 再比如后來明朝末年明朝(雖然建州女真屬于漁獵民族,但皇太極的軍隊已經以騎兵為主)與后金的戰爭。因為關寧防線固若雞湯,皇太極每次都不得不從蒙古繞道,從長城南下入軍,而長城的守軍則往往做不出像樣的抵抗?;侍珮O由此可以長驅直入、直搗京師,殺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。 為什么關寧防線能輕易擋住后金,而擁有百萬駐軍的長城卻不行,原因就在于防線的長度。 關寧防線雖然人少,但是防線很短,因此10萬人馬可以聚集在關鍵的幾處,確保防線的每一處都有充分的人手武備進行防衛,而長城因為防線過長,以至于處處薄弱,一攻就破,畢竟就算是再高再厚的墻,沒有足夠的人駐守,也是白搭。 ▲長城 建長城不是打不過,而是為了預警 看到這里,有人也許會反駁,雖然長城在很多時候無法阻擋北方的游牧民族,但是在野戰,農耕民族更加不是游牧民族的對手,因此,建起長城也是無奈之舉。 但是,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最開始修建長城的是秦朝,那么秦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績是怎樣的? 這個時候蒙恬剛剛率領部隊擊敗了匈奴人,正如過秦論所講的“胡人不敢南下以牧馬,士不敢彎弓以抱怨”??梢娗剀姷膶嵙Ω揪筒粦峙滦倥?,相反還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,秦國造長城顯然不是因為懼怕匈奴才建的墻。 再比如后來的漢唐,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壓制了北方的游牧民族,但是他們卻依然不斷的修繕長城,可見修不修長城跟能不能在野戰中擊敗游牧民族一點關系都沒有。 那么長城的作用究竟是什么? 很簡單,我們看一看今日川普建墻的理由立即就明白了,川普為什么建墻,就像他自己說的,是為了防止墨西哥人的偷渡,減輕南部巡邏隊的壓力,能讓非法移民及時得到遣返。 看明白了吧,是為了更快的遣返移民,因為南部巡邏隊人手有限,不可能面面兼顧,很多人就是鉆了這樣的空子,私自偷渡到了美國,而建了墻則可以及時預警,一旦難民上了墻,警報就會響起,這樣巡邏隊就能迅速定位,將其遣返。這也是為什么當白左教授登上墻說阻擋不了難民時,川普說他不懂的原因。如果建墻是因為打不過,那難道美國還打不過墨西哥嗎? ▲燃起烽火預警才是長城的核心作用 秦朝建墻的目的大致也是如此,要知道游牧民族的騎兵往往機動力較強,流竄的速度非常快,再加上那時候通信不便,往往人家搶完了準備打道回府,軍隊這邊才剛知道消息,往往在主力大軍趕來之前,牧民們就已經逃之夭夭。 而長城的建立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,如果去過長城的朋友就會發現,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烽火臺,這個就是用來預警的工具。 長城雖然擋不住敵人,但可以及時預警,讓關內的軍隊盡早得知消息,盡快來馳援。明朝的例子也是如此,長城雖然擋不住皇太極,但卻可以盡快做出預警,通知關內的軍隊來源,皇太極幾次雖然搶劫成功,但卻未能攻下京城就因為此,因為關內來援的大批軍隊不允許他這樣干。 長城的作用,是為了盡量降低游牧民族南下帶來的損失,而絕不是因為打不過,這就像以前的大戶往往修墻來防治小偷,并不是大戶豢養的家丁打不過小偷,實在是防不勝防,不怕一萬,只怕萬一。 ▲長城。 外國的長城也是為了預警 在西方,像中國這樣建長城的還有羅馬帝國,與中國一樣,羅馬帝國疆域廣闊,也面對著大批的蠻族,因此羅馬也建了長城來防御他們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德良長城。 羅馬人建起這道長城以防御北邊的皮克特人,但是與中國長城一樣,皮克特人也經常找到城墻的空子,輕松到了內地,但是由于長城的預警,羅馬軍團總能及時趕到,將其殲滅,哈德良長城起到的就是向主力軍團預警的作用。 再比如后面3-5世紀羅馬為了阻擋蠻族入侵而設的萊茵河、多瑙河防線,更是根據這一原理而建,只不過長城變成了依照兩條河而建的防御工事。 羅馬人將數量龐大但戰斗力弱的邊防軍安排在兩河防線,他們的任務不是殲滅敵人,而是盡快發出預警,通知內地的野戰軍團,除此之外,邊防軍會盡力襲擊蠻族的后勤隊伍,并解決一些落單的敵軍,來為大部隊的趕到贏得時間,這種在邊境上不抵抗,而將敵人拖住以為大部隊贏得時間的戰術叫做縱深防御。 因為面對大批,不間斷的蠻族入侵,在邊境阻擋他們顯然是不可能的,因此將其限制在一定區域,為主力贏得時間將其聚殲顯然是個好辦法。中國長城的原理,大抵也是如此。 ▲哈德良長城遺址 ▲組建一支善于野戰的職業軍隊才是正道 長城,既不能阻擋敵人,更不能真正的保護墻后的居民,長城的作用,更多是充當警報器的作用,使得墻內的居民和軍隊能盡早察覺到敵人的入侵,因而及時的做出反應,將損失降到最低。 長城,遠不是像電影《長城》所描述的那樣,是保護墻內居民的唯一屏障,真正打敗游牧民族的,不是又高又厚的城墻,而是那一個個可以在野戰中與之一決雌雄的血性男兒。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,都是依靠著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,在草原上拒敵于千里之外,在野戰中用絕對的實力消滅敵人。 反觀后來的宋朝與明朝,將所有的資源用于修建城墻,而不是組建一支精銳的職業軍隊,因此,就只能在野戰中被動挨打,將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相讓。 無論是范仲淹對西夏的筑城戰術,還是袁崇煥的“憑堅城、用大炮”,總的來說,都是一種因為軍隊實力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消極戰略,而這種消極的戰略,往往會拖垮王朝的經濟,將王朝一點點的拉入深淵。 躲在城墻后面,將警報器當成護身符,終究不是什么好辦法。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│文:褚勁壽 該文章在 2017/5/31 10:37:48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