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組織最大的內耗,就是搞了一堆偽機制 總設計師這里所說的制度,可以理解為機制。機制直接影響大到一個國家,小到各級組織的興衰,比治理結構、組織架構等因素的影響要大得多。商鞅變法前后的秦國,秦王還是那個秦王,貴族還是那些貴族,就是機制變了,整個國力就完全不一樣了。同等規模的兩家企業,架構、人才都差不多,就是機制不一樣,最后的經營結果會天差地別。機制的重要性,企業家們不可不察。說到機制,很多人會覺得耳熟,但要說清楚,卻又很有難度。什么是機制?辭海解釋為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,落到商業領域,機制具象化為經營機制。任正非將之定義為:企業的經營機制,本質就是利益驅動機制。這個定義簡單直接,直擊本質,它包括三個關鍵要素:1)利益:包含各級利益主體及其利益界定,例如企業整體、部門、員工等利益主體,收入、利潤、工資、獎金等利益。2)驅動:主要指驅動方式,利益以何種方式驅動各個利益主體:誰是主體,誰是客體,誰來指揮,誰來配合、利益如何產生、評價和分配等,是一套指揮配合的權責關系和管理流程。3)機制:是常態化、自運行的機理,包括觸發、處理、反饋等管理流程和規則。就如紅綠燈指揮交通、火車軌道自動扳道岔等,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規則自動運行,不需要人一次次來干預。既然是機制,就有真偽好壞之分。真機制,會讓組織飛輪高速運轉;偽機制,會讓組織轉不動,轉得慢,至少達不到理想狀態,就像車本來能跑200邁,結果只能跑80邁,有時甚至會開倒車。不懂機制,分不清真偽,不要輕言組織建設,你設計出來的組織很可能是錯的。那么,什么是真機制,什么是偽機制?我們對照前述定義,來看幾個例子:真機制會梳理清楚所有的利益主體,并清晰界定它們各自的利益,而偽機制會遺漏/扭曲有關利益主體,并對什么是利益認識不清。偽機制的企業以為利益主體只有個人,沒有意識到部門、公司整體(股東)、客戶也是利益主體,它們的薪酬體系只是從個體視角來設計,缺少了公司整體層面、部門層面薪酬包的設計;它們的績效,也只有個體績效,缺少組織績效。這些結構上的缺失,就導致了機制的先天殘疾,出現各種問題,例如績效的偽機制就會遇上組織整體效益不好,而員工考核個個都是高分的尷尬局面。在利益界定方面,真機制會深入利益主體的本質,界定與之匹配的利益口徑,而偽機制通常對利益主體認識不深,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界定,形成錯誤的導向。例如華為深刻認識到,各部門的性質存在五種責任中心定位,就像陰陽五行,它們各自對應的利益是不一樣的,就拿其中的利潤來說,就分為很多口徑,如下圖所示:而偽機制不會這么深究,只會籠統地給業務部門都套上一個利潤口徑,不知道利潤原來還有這么多區別。利益界定是源頭,如果從一開始就走歪了,后面會歪得更加厲害。真機制會深刻認識并順應驅動的機理,因勢利導,自然平滑;而偽機制則認識沒有那么深,喜歡簡單粗暴,用力蠻干。偽機制的企業,一提到利益驅動,總是想到績效薪酬,但只有績效薪酬,驅動是不完整的,它們更多地注重個體層面的驅動,不太注重或者說無法做到團隊、系統層面的驅動,因為這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,比如各部門的責任中心定位、預算、內部結算、運營管理等,這屬于真機制范疇,一般公司難以想到,更別提做到。另外,從作用力方向來看,偽機制更強調權威,從上往下靠權力來推動,也就是老板驅動。但隨著公司規模變大,這種推動越來越不奏效,老板會覺得越來越有心無力。而真機制會變推為拉,用利益來拉動,這種驅動會更有效更持久。例如華為把預算下放到一線代表處、項目等,讓它們用預算來拉動整個組織向前走??偛柯毮懿块T不再擁有全部預算,只能按照空耗狀態制定空耗預算,缺少的部分要從一線掙回來,它們必須服務好一線,為一線提供炮火支援,才能從一線掙到錢,這樣就變后驅為前后四驅,跋山涉水就會更有力。真機制的目標是形成一種自動自發的機理,不用督促和干預,就能自然地運行,而且能形成閉環。而偽機制則強調人為干預和掌控。例如客戶的需求,真機制強調以此作為源動力,牽引各級組織為之協同努力,一線面向客戶,后方支撐一線,機制非常自然。而偽機制將客戶需求異化為上級意志,處處都要領導點頭,這樣的機制能滿足客戶需求才怪。再例如薪酬包機制,真機制強調形成一個固定的公式,每年都照此生成,給團隊和員工一個穩定的預期。而偽機制則年年都在變,掛鉤的標的、掛鉤比例都不同,HR天天算,天天改公式,改比例,生怕發多了。員工也無所適從,長此以往對公司信任感蕩然無存。真機制還體現在和外部的銜接上,邏輯非常自然,能夠輕松耦合。例如真績效機制,就應該非常自然地承接戰略,銜接經營計劃和預算,而偽績效機制,則是一座孤島,和其他機制格格不入,甚至相互矛盾。總結一下,真偽機制的區分可以歸結為三句話:利益有沒有理順?驅動是不是順暢?機制是不是自然?1)利益主體缺失:常見的是缺少經營分析人員和管理會計,不能代表運營、財務部門的利益,和業務人員形成制衡;2)經營分析驅動不力:沒有分析人員和管理會計指出問題,經營分析會容易變成訴苦會、表功會等,對解決問題和改善業績毫無幫助;3)機制不能自然運行:經營分析會沒有規范的流程和管理組織,造成開會隨意,分析走形式,決議不落實等問題,最終可有可無,趨于消亡。真機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,最終運轉越來越有效,越來越壯大,形成自己的生命力。真機制會讓組織運轉越來越順暢,內耗越來越小,而偽機制會加大組織的內耗,因為投入產出比低,一旦效果沒有達到預期,只會想到加大投入,業績沒達標,首先想的是堆人手;進度有滯后,首先想的是加班,這些只會加劇內耗,可以說,組織最大的內耗,就是搞了一堆偽機制。遺憾的是,真機制設計很難,所以偽機制到處泛濫。這其中有多種原因:一是認知上的原因:真機制需要有深刻的洞察,對事物的本質和運行規律有深刻的認知,一般企業達不到這種深度,這需要一個過程。即使是華為,早期的很多機制,也是平平無奇的,例如合益設計的薪酬制度,就只有個體視角,沒有組織視角的薪酬包,也沒有獲取分享制等。隨著任正非本人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華為管理實踐的改進,才逐漸加入了薪酬包等機制,之后華為的薪酬管理水平才突飛猛進,成為行業標桿。三是管理上的原因。不少公司設計管理機制,容易部門化,每個部門單獨立法,跟其他部門很難對接。例如,績效的前序環節應該是經營計劃(有時候也包括預算),經營計劃的前序環節是戰略,但是人力就很少和運營、財務、戰略部門進行對接,公司也沒有一個高層級的委員會來統一審視和拉通,造成機制彼此割裂,無法閉環。不能閉環,就無法循環,而無法循環,就不能改進和升級更替,因此機制長期停留在低水平上,沒法進化,這是很可怕的。機制不怕一開始水平低,怕的是長期水平低,得不到改進。在華為,有各種各樣的跨部門委員會,更有“向上捅破天,向下扎到根”的任總,一遍遍對機制進行審視和改進,才達到今天的水平。偽機制對組織的危害是巨大的,但通常表現又不明顯,必須十分警惕。以下幾個辦法,可以減輕偽機制的危害:持續認知升級:避免偽機制的最好辦法,是公司管理團隊持續的認知升級,從實踐中悟出機制的真味,這樣設計出來的機制才是最適合自家公司的真機制。外部對標改進:眼睛向外,研究先進公司、先進實踐背后的邏輯,不是全盤照搬,而是分析其為什么這樣設計?搞清楚原理后,再來對比自家的機制,這樣進步就快。內部拉通設計:要避免機制設計的部門化,而是拉通各部門形成跨部門委員會對機制進行多角度的設計和評審。一個部門“不識機制真面目”,多個部門就可能看得更加全面和透徹。將一個機制放到更大的層面來審視后,很容易就發現問題,特別是其他機制要來對接,就容易拉通形成更大的閉環。機制定期審視:一些機制,早期很有效,是真機制,但隨著形勢變化,可能又變得無效,成了偽機制,需要定期對其有效性進行審視。一些機制,隱藏比較深,平常人畜無害,但遇到關鍵問題就暴露出來。組織可以采取日落法,對每項出臺的機制,特別是關鍵的薪酬、績效機制設定有效期,比如1-2年,有效期結束前進行評估,看是否需要改進。以日落法促進機制的迭代,是個比較可行的辦法。機制的設計,有很高的技術含量,需要高手來設計,特別是需要有全局視角的高手,避免煙囪型專家來主導設計。如果可能,企業家們應該來主導關鍵機制的設計,特別是績效、薪酬等機制,當你把戰略、計劃/預算和它們拉通來看時,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。
該文章在 2023/8/18 14:23:11 編輯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