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內企業中常有所謂【物料齊套】的概念,即檢查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都以“套”為單位備“齊”了的數量是多少,缺多少。
離散制造類工廠在生產前,根據生產需求(訂單,預測或者最低庫存)計算所需要的原材料數量,并依據倉庫現有可用材料,計算缺料狀況。同時,產品生產的材料需要配套撿料(原料1個A,1個B組合成1個C),因此缺料分析需確定能材料配套,能滿足生產需求量。舉例:包子店需要做一籠包子,需求一籠是20個,結果清點了下原料肉餡,只夠15個包子用,而原料面團,也只夠25個包子用,那么齊套計算結果便是【15】(肉餡與面團取最小值),包子店擁有最多只能生產15個包子原料。例如包子一籠是一個批量的話,小于20無法生產,因此需以籠數為單位計算齊套。MTO按單生產型企業則是以【訂單】為批量,依次計算每個訂單的齊套狀況…MTS重資產企業,以生產設備容量為批量生產,例如啤酒生產按設備罐為單位。如此,低于批量的齊套,其實無法滿足最小單位,齊套結果約等于0。回到制造業供應鏈,其實并非國內所獨有,齊套計算其實就是一種物料供應計劃(Material supply planning),過去是通過MRP來實現。原理是根據主生產計劃MPS安排的每日生產產品數量:2. 再根據MPS排的投產日期與每個原材料備料提前期lead time,確定每個材料需要到位的數量及時間;3 并根據補貨/采購規則,依據缺料狀況自動產生采購訂單或者補貨單(外購件)或下階半成品的生產計劃單(bom分解到自制件部分)。1. 提前期數據不準,無法得到準確建議,導致采購下單太早,庫存高,或者太晚,生產缺料。畢竟快遞和外賣都經常延誤,何況是長途物流?!2. 缺乏按訂單跟蹤的缺料狀況,MRP只是打包,看到所有訂單總共缺多少,要買多少或者生產多少,無法看到每個訂單的物料供應狀況。3. 基于2也導致缺料時無法追溯影響范圍(MRP叫pegging),例如原材料A數量50個沒按照MRP建議時間到達,延誤了幾天,可以根據BOM追溯到10個訂單,每個都需要A數量20,總共要200個,庫存A雖然有150個,但應該分配給10個訂單中的哪些?如何判斷?無法判斷!所以,從MRP誕生以來,指導生產和采購作業用得好企業很少,大多用來做規劃,在當今復雜多變環境下更是如此。
點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聯系電話:4001861886
該文章在 2023/10/21 11:23:13 編輯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