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的時間在哪里,成就就在哪里,人如此,企業亦如是。但真實的情況是,很多企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“泡”在內部,天天開不完的會,解決不完的問題。管理學家彼得·杜拉克認為公司應該把重心放在客戶身上。這個觀點背后的邏輯是:“客戶是最終買單的人,沒有客戶,公司的價值就無法實現,就沒有利潤給員工、股東和稅務局”。華為一直強調要做厚客戶界面,把時間泡在客戶界面,并通過鐵三角協同作戰及組織設計讓“做厚”客戶界面真正落了地。做厚客戶界面,并不能簡單地認為,就是在客戶界面堆人、堆時間,要派更多人去客戶界面,要有更多的人去服務客戶,而是有沒有統一客戶需求,有沒有真正以客戶為中心,有沒有用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客戶問題。物理學中,用熵來表示體系的混亂程度,熵增意味著體系的混亂度增大,熵減意味著混亂度減小,意味著有序。我們說的做客戶界面的背后,是通過協同作戰帶來的高效、有序,而不是制造更多的混亂。華為一直在強調要“做厚”客戶界面,但在早期也沒有真正做厚客戶界面。例如,我們熟悉的蘇丹丟單案例,這次丟單甚至引發了整個公司的變動。當時的背景是,華為在蘇丹的團隊已經經營了很久,好不容易得到一個近1億美金訂單的機會。眼看著快進入最后的商務談判階段了,項目卻半路夭折了,訂單丟了。一開始大家分析是技術方案有什么問題,然后發現技術方案背后,其實是溝通問題。再順著往下,發現溝通問題的背后其實是不同條線各自為戰產生的協同問題。例如,不同的職能部門都面向客戶,大家各自為戰。而各自為戰的結果,就是有很多個溝通窗口,但沒辦法統一客戶需求。派了很多人去接觸客戶,每一個條線的人都在和客戶溝通,還經常問客戶一些很初級的問題,有些問題,客戶甚至回答過好幾次了,體驗感很差。這種各自為戰的作戰方式,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等及理解上的分歧。投入了大量的資源,反而使得客戶界面一團亂麻。例如,在講設計方案的時候,客戶已經跟銷售講了,因為非洲用電困難,每個站點都需要配發電機,客戶說需要太陽能和小油機的光油電站,不需要傳統的大油機。銷售雖然記住了,但因為不懂產品,也不太懂解決方案,沒有跟產品經理傳達客戶需求。華為的方案是大油機,但大油機比太陽能貴很多,導致華為整體的報價比競爭對手高一大截,怎么澄清都是貴,結果就是痛失訂單。痛失訂單背后,更深一層的原因,其實是沒有真正做厚客戶界面,雖然派去了很多人,但因為各自為戰,反而增加了客戶界面溝通上的混亂,沒有真正協同起來有效、且有序地解決客戶問題。在這件事的背后,華為看到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,就是華為的組織和客戶的組織是不匹配的,華為還在用傳統的模式運作。客戶線不懂交付,交付線不懂客戶,產品線只關心報價,而所有的條線都希望客戶快速簽單,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存在價值是來實現客戶需求,做厚客戶界面,為客戶提供價值。他們意識到要在前線打破職能部門的界限,要強調前線的一體化。就把幾個最重要的角色,做銷售的,做產品的,負責項目交付的,幾個核心角色拉到一個團隊里面,一起見客戶,一起交付,一起辦公,同住一個宿舍。讓這些人抬頭不見低頭見,天天研究怎么把客戶的事情搞定。經過大半年的運作,之前出現的很多問題漸漸少了,面對客戶有統一的接口了。客戶交代的事情,無論是銷售側的,產品技術相關的,還是交付服務相關的,都有專人去跟,雖然三個人在一起,但每個人都有自己主導的部分,所有的信息也在內部做好溝通,內部溝通順了之后,客戶和華為的溝通也簡單了,溝通順暢之后,客戶滿意度也提升了。這也是鐵三角最初的形式。任正非在后來的講話中提到:北非地區部努力做厚客戶界面,以客戶經理、解決方案專家、交付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,形成面向客戶的“鐵三角”作戰單元,有效地提升了客戶的信任,較深地理解了客戶需求,關注良好有效的交付和及時的回款。鐵三角的精髓是為了目標,而打破功能壁壘,形成以項目為中心的團隊運作模式。公司業務開展的各領域、各環節,都會存在鐵三角,三角只是形象說法,不是簡單理解為三角,四角、五角甚至更多也是可能的。這個案例也說明做厚客戶界面,是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的體現。也就是說要把關注點放在客戶界面,用更高效的方式滿足客戶需求,為客戶創造價值。那么,做厚客戶界面,具體怎么落地,從組織設計上,怎么來體現做厚客戶界面呢?做厚客戶界面,體現在組織設計上,最核心的指導思想是,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,幫助客戶獲得商業成功。在這樣的核心思想指導下,有五個具體的原則:兵力要前輕后重,每個客戶界面配置少量資源,大部分資源要放在后方平臺,基于市場變化靈活進行資源調配。火力要前重后輕,敏銳察覺到市場變化,持續深入理解客戶需求,牽引公司進行資源的精準投放,服務好客戶。華為提出的“大平臺炮火支撐精兵作戰”、“讓聽得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”就是對“大平臺+小前端”的最好詮釋。在前端建設高、精、專的精兵隊伍,在后端建設區域、機關兩級平臺,同時配套全球能力中心建設,提供專業能力和知識共享,為一線作戰組織提供最有效的支持。管理權與指揮權的分離,本質是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。例如,職能部門依然具有組織資源的所有權,但組織資源的使用權不再以職能為中心,而是以客戶為中心,也就是說誰對客戶負責,誰就應該具有資源的使用權,也就是華為說的“讓聽見炮火的人呼喚炮火”。我們說職能部門代表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權,而我們要建立起來指揮權的體系,就要依托于流程所代表的指揮權。如果把銷售比喻成一支軍隊,不能是冷兵器時的軍隊。例如在戚繼光那個時期訓兵、養兵和用兵是統一的,所以在冷兵器時代,帝王最擔心的是臣子擁兵自重,擔心隨時可能會造反,但凡多打幾次勝仗,可能就會遭到猜忌。這個問題的本質就在于在冷兵器時代,養兵和用兵沒有分離,也就是作戰和訓練沒有分離。我們要根據作戰需要,建立不同軍種,培養他們的能力。如果用兵種來比喻,銷售是步兵,技術營銷就是炮兵,市場人員,在華為稱為marketing人員,就是空軍。如果需要打仗,那所有的步兵、炮兵、空軍,都要歸戰區最高的指揮官指揮。平時不打仗的時候,這些兵種的訓練和專業能力的提升,由縱向的職能式的組織來負責,這樣才能實現養兵和用兵的分離。這樣做的好處是,讓資源的利用及組織協同更高效,同時也是組織內部基于“以客戶為中心”理念下的再次分工。資源的所有者可以重點關注資源的建設,提高資源的質量。資源的使用者重點研究資源的利用,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。簡單來說,一線作戰團隊要更有效地使用“炮火”,后端平臺要提供高質量的“炮火”。指揮權和管理權分離,目的之一就是把指揮權前移。讓戰區來指揮戰斗,相關的決策權要逐步向前線傾斜。例如,在鐵三角組織中,每個核心角色都有相應的組織來負責能力提升,但作戰的時候,鐵三角作戰團隊需要由前線的戰區來指揮。解放軍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《讓看得見敵人的人指揮戰爭》的文章,核心理念也是“讓聽見炮火的人來指揮戰爭”。抗美援朝戰爭期間,面對高山阻隔、通信不便,我軍堅持班自為戰、人自為戰,取得了許多輝煌戰果,這其中班長的指揮決策能力發揮了關鍵性作用。文章中還提到了一個具體的例子:我12軍106團奉命在537.7高地北山打響上甘嶺戰役反擊戰,經過層層選拔,該團2營1連3班擔任前沿突擊隊,在班長王彥林的帶領下,他們孤軍深入,奮勇作戰,一口氣拿下5個敵軍陣地,拔掉18個火力點,在剛剛奪取的陣地上成功堅守19個小時,被稱為上甘嶺戰役中的一個傳奇。回國后,王彥林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。例如,華為的總部叫機關,為什么叫機關呢?其實關于總部叫什么,花了很長時間來討論。后來華為用了一個不那么容易接受的詞,總部不叫總部,叫機關。聽到機關,我們腦海里最先感覺的是很官僚。后來大家交流才知道,在中文的標準定義里,機關本意上是一個服務和支撐機構。在整個的組織設計中,要做好相關的服務和支撐設計,從核心思想到實際職能都要體現出,平臺的角色本質。打仗的時候,強調精兵直接參戰,然后在授權范圍內,像美國的鐵三角一樣,直接調用資源。如果戰斗機鎖定了坐標,需要什么炮火,需要什么樣的導彈,不需要再次經過授權。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梳理鐵三角角色認知的時候,確保每一個角色都是專業的角色,不是業余的戰斗。只有精兵作戰才能充分發揮鐵三角的價值,力出一孔,高效協同。我們在前面提到做客戶界面的背后,是通過協同作戰帶來的高效、有序、快捷。而要更高效、快捷地服務好客戶,同時讓鐵三角的各個核心角色,有更多的時間去客戶界面,有更多時間為客戶創造價值。就要解放我們的組織,把時間和精力從各種各樣的協調中解放出來,盡量減少無謂的內部溝通。要實現高效運作,就需要在一定層級上適度地扁平化。把指揮權和管理權分離,“讓聽見炮火的人來指揮戰爭”。
該文章在 2024/1/19 14:30:03 編輯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