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段時間,在和很多企業家聊天時,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,就是:降本增效。
的確,2024年充滿著不確定,企業要活下去,降本增效是主旋律。怎么降本增效呢?很多企業只用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方法:裁員。但實際上,除非公司賬上的現金挺不過三個月,否則不要輕易裁員。因為一旦裁員,整個公司人心惶惶,團隊的戰斗力是會下降的,其結果也往往是得不償失。人力是資本,而不是成本。把人用好了,反而能創造出高價值,高收益。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,發現占據企業成本很多卻經常被忽略的是:由于組織內耗而產生的額外成本。什么是組織內耗?指的是組織內部不團結,不協調,導致公司的資源耗散,效率低下。產生溝通成本的第一種情形是:由于信息不一致帶來的猜疑。人與人的認知是有差異的,有些人能看見大象的全貌,有些人只能看見大象的一條腿。這種信息不對稱,導致了猜疑的產生,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,別人是錯的。所以,我們經常看見,領導做了一個決策,開會反反復復溝通無數遍,依然落不了地,中間浪費了大量的成本。產生溝通成本的第二種情形是:由于利益不一致帶來的誤解。很多企業存在著“部門墻”的現象,各部門間各自為政,所有部門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。結果就是,在協同的過程中,開了無數的會議,但還是沒有達成一致。各部門依舊相互掣肘,推諉扯皮,導致業務無法推進。溝通成本,存在于公司的各個層面。而且,職位越高的人,溝通成本越高。所謂的“效率成本”,指的是由于組織內部低效率而產生的成本。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:毫無準備就被叫去參加會議,可會議明明跟自己沒有一點關系。會議上,領導滔滔不絕地發表高見,變成個人脫口秀。說好30分鐘的短會,開著開著,就變成了2個小時、3個小時的長會。沒有任何實質性決議,開會變成演戲,這就是形式主義,純屬浪費時間。比如,業務人員報銷差旅費,要經過層層審批,流程極其煩瑣,拿到報銷費用的周期很長,這么做其實會挫傷業務人員的積極性。有些小公司會仿照大公司的做派行事,設計了復雜的流程體系,但這其實是畫地為牢,會導致管理成本的增加。什么是“管理者偏好成本”?就是管理者憑自己喜好做決定,任人唯親,給業務造成損失,從而產生大量的成本。比如,有些管理者奉行山頭主義,培養親信勢力,打擊異己,把個人利益凌駕于公司利益之上。俗話說:一將無能,累死三軍。一個錯誤的管理者所帶來的危害,遠比10個錯誤的員工帶來的危害要大。所以,華為會把每年淘汰10%的干部,視為一項重要的人才戰略。組織內耗問題的根源是很多東西是模糊的。在該明確的地方不明確,團隊不知道該做什么,有什么標準,致使組織撕扯內耗,效率低下。業務的車輪要向前走,就必須保證所有人是打著同一面紅旗,站在同一個戰壕下。如果每個人各有想法,方向也不一致,只會互相拉扯,摩擦、消耗彼此的能量,那也就不會有前進的動能。所以,一定要統一思想,確保所有人的戰略方向是一致的,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。如何提高這種共識度呢?靠的是組織內部頻繁、坦誠地溝通。你不溝通,別人就不知道你的想法;你不坦誠,別人就不會和你建立信任。溝通時,學會換位思考。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,當你不能理解的時候,換個位置思考問題,關鍵是達成共識,做到上下同欲。大多數內耗,是責權利不清晰導致的。責、就是責任;權,就是權力;利,就是利益。一個人承擔什么樣的責任,公司就應該賦予他什么樣的權力,給予什么樣的利益。為什么責權利要明確?因為,只有明確職責和權限,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圍,知道自己該做什么、不該做什么,才能避免錯位、失位情況發生。拎不清責權利,很容易會出現推卸責任、搶功甩鍋的現象。為什么責權利要對等?道理很簡單:權力是用來做決策的,而決策需要信息。越貼近一線、擔責越重的人掌握的信息也越多。給他相應的權力,他才能做出盡可能正確的決策,權力的行使才最有效率。給他相應的利益,他的積極性才是最高的。要減少組織內耗,提高團隊的凝聚力,就必須打造簡單、坦誠的文化。文化,是組織的黏合劑。要做好企業文化宣貫,讓所有人都知道公司倡導什么,反對什么。更要創造一種說真話的文化氛圍,讓所有人把問題擺到桌面上,而不是互相猜忌,弄得組織內部山頭林立,自成壁壘。所謂簡單,就是要對事不對人。看見別人做得不對的地方,為了工作的結果,能做到直言不諱,指出對方的問題。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,核心目的,是要把事情做好。為了整個團隊的利益,為了爭取最佳結果,開誠布公,就事論事,讓溝通變得簡單。最后,總結一下:組織內耗會產生3種隱性成本:溝通成本、效率成本和管理者偏好成本。如何減少組織內耗呢?統一思想,提高共識度;厘清邊界,明確責權利;打造簡單、坦誠的文化。
該文章在 2024/2/28 12:10:02 編輯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