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準備把這些文件存儲在硬盤上,并在需要的時候讀取出來。要設計怎樣的軟件,才能更方便地在硬盤中讀寫這些文件呢?
1
首先我不想和復雜的扇區,設備驅動等細節打交道,因此我先實現了一個簡單的功能,將硬盤按邏輯分成一個個的塊,并可以以塊為單位進行讀寫。每個塊就定義為兩個物理扇區的大小,即 1024 字節,就是 1KB 啦。硬盤太大不好分析,我們就假設你的硬盤只有 1MB,那么這塊硬盤則有 1024 個塊。
誒?發現問題了,萬一這個文件也存到了 3 號塊,不是把原來的文件覆蓋了么?不行,得有一個地方記錄,現在可使用的塊有哪些,像這樣。
塊 0:未使用
塊 1:未使用
塊 2:未使用
塊 3:已使用
塊 4:未使用
...
塊 1023:未使用
那我們就用 0 號塊,來記錄所有塊的使用情況吧!怎么記錄呢?那我們給塊 0 起個名字,叫塊位圖,之后這個塊 0 就專門用來記錄所有塊的使用情況,不再用來存具體文件了。當我們再存入一個新文件時,只需要在塊位圖中找到第一個為 0 的位,就可以找到第一個還未被使用的塊,將文件存入。同時,別忘了把塊位圖中的相應位置 1。
咦?又遇到問題了,我怎么找到剛剛的文件呢?根據塊號么?這也太蠢了,就像你去書店找書,店員讓你提供書的編號,而不是書名,顯然不合理。因此我們給每個文件起一個名字,叫文件名,通過它來尋找這個文件。那必然就要有一個地方,記錄文件名與塊號的對應關系,像這樣。
葵花寶典.txt:3 號塊
數學期末復習資料.mp4:5 號塊
無聊的閃客.pdf:10 號塊
...
別急,既然都要選一個地方記錄文件名稱了,不妨多記錄一點我們關心的信息吧,比如文件大小、文件創建時間、文件權限等。這些東西自然也要保存在硬盤上,我們選擇用一個固定大小的空間,來表示這些信息,多大空間呢?128 字節吧。我們將這 128 字節的結構體,叫做一個 inode。之后,我們每存入一個新的文件,不但要占用一個塊來存放這個文件本身,還要占用一個 inode 來存放文件的這些元信息,并且這個 inode 的所在塊號這個字段,就指向這個文件所在的塊號。如果一個 inode 為 128 字節,那么一個塊就可以容納 8 個 inode,我們可以將這些 inode 編上號。如果你覺得 inode 數不夠,也可以用兩個或者多個塊來存放 inode 信息,但這樣用于存放數據的塊就少了,這就看你自己的平衡了。同樣,和塊位圖管理塊的使用情況一樣,我們也需要一個 inode 位圖,來管理 inode 的使用情況。我們就把 inode 位圖,放在 1 號塊吧!同時,我們把 inode 信息,放在 2 號塊,一共存 8 條 inode,這樣我們的 2 號塊就叫做 inode 表。注意:塊位圖是管理可用的塊,每一位代表一個塊的使用與否。inode 位圖管理的是一條一條的 inode,并不是 inode 所占用的塊,比如上圖中有 8 條 inode,則 inode 位圖中就有 8 位是管理他們的使用與否。
很簡單,我們只需要采用連續存儲法,而 inode 則只記錄文件的第一個塊,以及后面還需要多少塊,即可。這種辦法的缺點就是:容易留下大大小小的空洞,新的文件到來以后,難以找到合適的空白塊,空間會被浪費。既然在 inode 中記錄了文件所在的塊號,為什么不擴展一下,多記錄幾塊呢?原來在 inode 中只記錄了一個塊號,現在擴展一下,記錄 8 個塊號!而且這些塊不需要連續。但是這也僅僅能表示 8 個塊,能記錄的最大文件是 8K(記住,一個塊是 1K), 現在的文件輕松就超過這個限制了,這怎么辦?這樣瞬間就有 263 個塊(多了 256 -1 個塊)可用了,這種索引叫一級間接索引。如果還嫌不夠,就再弄一個塊做一級間接索引,或者做二級間接索引(二級間接索引則可以多出 256 * 256 - 1 個塊)。我們的文件系統,暫且先只弄一個一級間接索引。硬盤一共才 1024 個塊,一個文件 263 個塊夠大了。再大了不允許,就這么任性,愛用不用。好了,現在我們已經可以保存很大的文件了,并且可以通過文件名和文件大小,將它們準確讀取出來啦!
但我們得精益求精,我們再想想看這個文件系統有什么毛病。比如,inode 數量不夠時,我們是怎么得知的呢?是不是需要在 inode 位圖中找,找不到了才知道不夠用了?要是有個全局的地方,來記錄這一切,就好了,也方便隨時調整,比如這樣
inode 數量
空閑 inode 數量
塊數量
空閑塊數量
那我們就再占用一個塊來存儲這些數據吧!由于他們看起來像是站在上帝視角來描述這個文件系統的,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最開始的塊上,并把它叫做超級塊,現在的布局如下。現在,塊位圖、inode 位圖、inode 表,都是是固定地占據這塊 1、塊 2、塊 3 這三個位置。假如之后 inode 的數量很多,使得 inode 表或者 inode 位圖需要占據多個塊,怎么辦?或者,塊的數量增多(硬盤本身大了,或者每個塊變小了),塊位圖需要占據多個塊,怎么辦?程序是死的,你不告訴它哪個塊表示什么,它可不會自己猜。很簡單,與超級塊記錄信息一樣,這些信息也選擇一個塊來記錄,就不怕了。那我們就選擇緊跟在超級塊后面的 1 號塊來記錄這些信息吧,并把它稱之為塊描述符。當然,這些所在塊號只是記錄起始塊號,塊位圖、inode 位圖、inode 表分別都可以占用多個塊。
葵花寶典.txt
數學期末復習資料.mp4
贅婿1.mp4
贅婿2.mp4
贅婿3.mp4
贅婿4.mp4
無聊的閃客.pdf
誒?這看著好不爽,所有的文件都是平鋪開的,能不能擁有層級關系呢?比如這樣
葵花寶典.txt
數學期末復習資料.mp4
贅婿
贅婿1.mp4
贅婿2.mp4
贅婿3.mp4
贅婿4.mp4
無聊的閃客.pdf
我們將葵花寶典.txt 這種稱為普通文件,將贅婿這種稱為目錄文件,如果要訪問贅婿1.mp4,那全文件名要寫成如何做到這一點呢?那我們又得把 inode 結構拿出來說事了。此時需要一個屬性來區分這個文件是普通文件,還是目錄文件。缺什么就補什么嘛,我們已經很熟悉了,專門加一個 4 字節,來表示文件類型。如果是普通文件,則這個 inode 所指向的數據塊仍然和之前一樣,就是文件本身原封不動的內容。但如果是目錄文件,則這個 inode 所指向的數據塊,就需要重新規劃了。這個數據塊里應該是什么樣子呢?可以是一個一個指向不同 inode 的緊挨著的結構體,比如這樣。這樣先通過 贅婿 這個目錄文件,找到所在的數據塊。再根據這個數據塊里的一個個帶有 inode 信息的結構體,找到這個目錄下的所有文件。
不過這樣的話,你想想看,如果想要查看一下贅婿這個目錄下的所有文件(比如 ll 命令),將文件名和文件類型都展示出來,怎么辦呢?就需要把一個個結構體指向的 inode 從 inode 表中取出,再把文件名和文件類型取出,這很是浪費時間。而讓用戶看到一個目錄下的所有文件,又是一個極其常見的操作。所以,不如把文件名和文件類型這種常見的信息,放在數據塊中的結構體里吧。同時,inode 結構中的文件名,好像就沒啥用了,這種變長的東西放在這種定長的結構中本身就很討厭,早就想給它去掉了。而且還能給其他信息省下空間,比如文件所在塊的數組,就能再多幾個了。OK,大功告成,現在我們就可以給文件分門別類放進不同目錄下了,還可以在目錄下創建目錄,無限套娃!
現在的文件系統,已經比較完善了,只是還有一點不太爽。我們訪問到一個目錄下,可以很舒服地看到目錄里的文件,然后再根據名稱訪問這個目錄下的文件或者目錄,整個過程都是一個套路。但是,最上層的目錄下的所有文件,即根目錄,現在仍然需要通過遍歷所有的 inode 來獲得,能不能和上面的套路統一呢?答案非常簡單,我們規定,inode 表中的 0 號 inode,就表示根目錄,一切的訪問,就從這個根目錄開始!
這個文件系統,和 linux 上的經典文件系統 ext2 基本相同。
下面是我畫的 ext2 文件系統的結構(字段部分只畫了核心字段)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細節,可以參考官方說明文檔
https://www.nongnu.org/ext2-doc/ext2.pdf
你也可以用 linux 的 mke2fs 命令生成一個 ext2 文件系統的磁盤鏡像,然后一個字節一個字節地對照這官方說明文檔拆解,這種方式其實是最直接的。
來源微信公眾號:無聊的閃客
該文章在 2024/3/12 17:34:14 編輯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