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管理:到底什么是“持續改善”?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知識管理交流
→『 企業管理交流 』
持續改善涉及企業內每一個人、每一環節的連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,從最高的管理部門、管理人員到基層工人。一言以蔽之,全員、全部門、全工作環節都可以連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。
01 什么是“持續改善”?持續改善涉及企業內每一個人、每一環節的連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,從最高的管理部門、管理人員到基層工人。一言以蔽之,全員、全部門、全工作環節都可以連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。 事實上,持續改善是一種做事的思維方式,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,它假設“應當經常改進我們的生活的每個方面”。 通過貫徹踐行“持續改善”,實現從“不會做”、到“做不好”、到“做漂亮”的持續成長,最后達到最高境界“知行合一、止于至善”。 當我們養成了“持續改善”的做事思維,甚至把它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標配,我們會驚奇地發現:只要我們想,我們愿意,萬事萬物皆可持續改善。
02 持續改善是要改善什么?上面提到“萬事萬物皆可持續改善”,是針對生活之中的萬事萬物。但對于企業,我們要聚焦于企業經營的重要關鍵點。在我看來,企業持續改善的重點有三個: 一是持續改善企業的專業技術,創造獨特的價值,獲得更多的營業收入; 二是持續改善企業的管理技術,獲得總成本領先,獲得更多的營業利潤。 三是持續改善企業的全體人員的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,讓全體人員養成持續改善的素養,讓持續改善成為全體人員待人接物應事的作風規范和精神文化。
03 持續改善的“最終目的”是什么?持續改善有三個重要目的:
這三個重要目的,共同指向一個目的:提升企業經營效益。進一步講就是企業降本增效,獲得更多營業利潤。 利潤,是企業的生存基礎、發展資本。有利潤,企業才能正常高效地運轉;有足夠的利潤,企業才有資金投入到用戶研究、人才引進、產品推廣、新產品研發、新技術研究等,從而有可能推出更多創新產品或服務,企業獲得更多創新利潤,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,以應對未來的變化和挑戰。 一番推演下來,我認為,持續改善的“最終目的”是:讓企業發展出更強的生存能力。
04 持續改善的原則是什么?在我看來,持續改善的原則是“持續的不以善小而不為”。 也就是,你不能因為某個改善較小、意義也較小,就不重視、不及時推行下去。 “持續改善”就是要從小事的改善做起!是小事!小事!集小事,成大事! 就像積水成淵、聚沙成塔、積土成山…… 當你發現并總結出的任何一條改善建議,可能是將產品宣傳PPT上的錯別字、錯誤序號、病句、太過保守的效果承諾改善一下、圖片文字對齊一下,可能是辦公室打印機打印紙放歪了你及時調整一下,可能你想出了一句更有吸引力的產品包裝圖案、文案或產品推銷話術,可能你想到了另一種可能更好的宣傳手冊或廣告視頻內容結構,可能是你想到了一個能提升產品、開發和運營團隊協作效率的工作流程和溝通形式,可能是你無意間發現了競爭對手的新動向可能威脅到我方利益,而你基于此想到了一個可能有效的應對策略…… 改善建議,從小到大,無論大小,只要能幫助自家公司或客戶做得更好、提升市場競爭力、甚至多掙一點錢(不傷害客戶體驗和長期價值的前提下),那就趕緊積極推行、加速落實,盡快把事做得更好、把錢先掙到。 如同精益創業里提到的觀點“小步快走,快速迭代”,改善就要“小步改善、快速改善、持續改善”。 小步!快速!持續!而不是拖延,憋大招、求完整、求完美。 每一次拖延,都是時間浪費、資源浪費。 時間本是“資本”,卻因為拖延成了“成本”。 最快最基礎的進步是不退步、不貳過,是“不以惡小而為之”。通過“持續改善”把事做得更好,就不能“明知有害而為之”,而要“持續的不以善小而不為”、“明知有益而速為之”。
05 如何進行持續改善?在遵循上述持續改善的原則之下,我們如何進行具體的持續改善行動? 首先,可以先做一些低成本、零成本的改善,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、馬上就能做的,無論這個改善是小、是大,因為:所有改善,無論大小,都有意義。 最快的改善,是從自己做起,從自己能掌控的小事情、平凡的事情做起。 其次,是重大的行為改善或結構性的改善,它通常需要耗費較多的企業資源,比如 需要公司舍得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需要在多部門之間的緊密協作配合,若無這些就沒法改善——更何談“持續”改善。 最后,每實現一次突破性的改善,就要及時考慮是否能共同設立一個新基準并公開(一定要公開!讓大家達成共識!),下一次改善的目標就是打破這個基準、超越這個基準,然后建立新基準并公開,如此循環。 我們對于基準的要求是:每個人,都不能低于公司的歷史基準,不能低于自己的歷史基準;每個人,都在持續改善,以超過歷史基準,成為新的歷史基準。 為了能夠真正將“持續改善”持續地施行下去,可能還需要更新企業制度規范來支持——需要企業調整、優化、推出新版管理制度規范。若沒有相關對應的制度規范的支持(尤其是獎勵與懲罰評價制度),有的關鍵改善根本就沒法施行下去。 這里提到的獎勵,不一定非得是金錢、職位晉升,可以用內部公開表揚、獎狀獎杯、榮譽勛章、榮譽等級、“改善”積分、留名史冊…… 獎勵的“目的”,是讓每一次、每一點改善,都被看見,都被記錄,都得到“上級”認可!(注意:是“上級”) 合格的公司,至少要能做到 “我們不用金錢來激勵工作,但每一次創新和進步都會得到認可。” 優秀的公司,至少要能同時用認可和金錢來激勵創新和進步。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兩種都要有,這是激勵的基本常識。 可有的公司還是會逆著常識做事,只注重精神激勵,或者根本就沒認可和激勵,他們認為你主動做的任何創新和改善,都是理所應當的。這是脫離現實的、不接地氣的。 沒有任何獲得是理所應當的,一切都需要投入,所有增長都是投資拉動。想要持續突破現狀、持續改善,就要配以持續激勵,持續的物質和精神激勵。 以上,便是我對“持續改善”的理解,愿對你有所啟發。踐行“持續改善”,需要極大的耐心,同時也需要公司內多方成員的理念共識、行動配合。 讓二流的人做一流事 這是開發人才的一種成功做法。意思是讓低職者高就,目的是壓擔子促成長。我們的傳統做法是量才使用、人事相宜、什么等級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級的事。 讓b級人做a級事這種做法既不同于人才高消費,又有別于人才超負荷,比較科學,恰到好處,即使員工感到有輕微的壓力,但又不至于感到壓力過大,工作職位稍有挑戰性,有助于激勵員工奮發進取。 業績最佳時立即調整 這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做法。人才成長是有規律的,人的才能增長是有周期性的,通常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工作的時間以三至四年為宜。前三年是優點相加,后三年就是缺點相加。 因此,經歷也是一種財富,與其給庸才不如給人才。適時地調整那些優秀人才的崗位和職位,對于他們不斷提高、繼續成長大有益處,這是造就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。 評選優秀的比例必須達到70%以上 長期以來,無論是機關、事業還是企業單位,每逢總結評獎的時候,優秀的比例一般都在30%以內,實施公務員制度以來每年年度考核中定為優秀的人數一直控制在15%以內。這種做法似乎成了社會的慣例,得到了廣泛的認同。 就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之下,我們發現確有少數單位反其道而行之,他們每年年終評為優秀的人數始終保持在70%以上。經過深入了解后發現,他們的理論依據是:應當以多數人的行為為正常行為,把70%以上的員工都評為優秀,有利于激勵多數鞭打少數。 員工想干什么就讓他們干什么 有人說,這還了得,員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那還不亂了套,如果他們都想當經理、書記、縣長、市長,哪有那么多位置呢?這里說的完全不是這個意思。眾所周知,在計劃經濟條件下,就業要求是干一行愛一行,其實未必愛,不愛也無奈。 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擇業應當是愛一行干一行。人才資源開發就是要營造一種寬松的社會環境,在可能的情況下,盡力去滿足員工的興趣、愛好和志向,喜歡干什么就讓他們干什么,想干多久就讓他們干多久,自主擇業,心情舒暢,才能各展其長,充分釋放自身的能量。 走動管理 這是西方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管理新方法。克林頓較為擅長此法。他經常是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走進白宮的各部辦公室,有時別人開會他也偷偷地溜進去旁聽。走動管理有兩大好處:第一,可以掌握幕僚們的第一手材料;第二,可以增強下屬們的責任感和自豪感。 饑餓療法 所謂饑餓療法,就是說就讓下屬吃七成飽,使他們始終保持一種饑餓的狀態,這有助于增強員工的內在活力。俗話說,慣子不孝,肥田收癟稻。溫室里培育出來的花朵是不可能長久的。 經常給下屬創造一些危機感和饑餓感,可以增強他們艱苦奮斗、努力拼搏、不畏艱險、知難而上的精神。得之愈難,愛之愈深。患難之交情深似海。"幸福遞減律"講的就是這個意思。 領導者的特殊素質 領導者具備一些特殊的素質對開發下屬很有必要,例如"懶惰"、"簡單"等。這里所說的"懶惰"指的是領導者遇事不必事必躬親,該誰干的事就讓誰去干,各司其職,各負其責,給下屬一定的自主權。領導太勤快,下屬有依賴,這似乎已成規律。 這里所說的"簡單"指的是領導者要注意發揮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,在部署工作時只需要告訴他們做什么即可,不需要告訴他們怎么做,給下屬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。如果領導者想的太復雜,下屬就會很簡單,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。 該文章在 2024/4/24 15:44:32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