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人際關系高手,都是“麻煩精”
你怕麻煩別人嗎? 提到“麻煩別人”,很多人第一反應是“拒絕”。我們從小聽著“不要輕易去麻煩別人”這樣的大道理長大,習慣什么事情都自己扛,遇到需要找別人幫忙的時候,就兩字:糾結。 然而,越長大我卻越發現,生活中有一些“麻煩精”,他們不僅不排斥麻煩別人,還通過麻煩別人積累了人脈,讓自己變得更受歡迎。 你以為麻煩別人會消耗關系 但高手都在靠麻煩別人促進關系 一般來說,在多數人的認知里,去麻煩別人是消耗人脈,因此大家都不愿麻煩別人。但實際上,適當麻煩一下別人不僅不會消耗關系,反而會促進關系。 我有個朋友,她有一個好閨蜜,就是“麻煩”來的。 朋友是個美妝博主,有次她寫一篇紋繡相關的文章,需要用到一些對比案例。本來,朋友有個高中同學現在在開紋繡工作室,完全可以幫她這個忙。但朋友覺得,自己和對方不是很熟,不想去麻煩別人,就在網上“征集”。忙活了兩天,得到的案例都不能用…… 無奈之下,朋友試探性找她同學問了一下,結果對方“受寵若驚”,不僅很快幫他解決了文章的素材問題,還慷慨地給她寄了幾款眼線膏試用。 因為麻煩了對方一次,原本生疏的關系一下子活絡起來了,聽朋友說,現在她們已經從只聊美妝相關話題的“合作伙伴”,發展到現在成了無話不說的閨蜜。 就如武志紅在《巨嬰國》里說的: “很多人怕麻煩別人,但是,不麻煩彼此,關系也就無從建立。” 你總不愿麻煩別人,你們之間的互動機會就少,你們的關系也就熱絡不起來。反之,互動越多,你們的關系才能越熟絡、越親近。 所以,人際高手都明白一個道理:關系必須在互動中不斷深入,而“麻煩”就是一種實質有效的社交互動。 適時適度地麻煩一下別人,其實是在為你的人際關系加溫。如果你從來不去麻煩別人,你也就拒絕了一段關系的建立。 你不愿麻煩別人是怕被拒絕 但越懂得麻煩別人的人越受歡迎 有朋友跟我說,他之所以不想麻煩別人,主要是擔心自己會被人拒絕。 以前我也是這樣想,但現在不了。 我曾有段為期兩年半的美國留學經歷,那時候剛到美國,人生地不熟,加上英語口語比較生澀,跟班上其他同學始終融不到一起,日子過得很是郁悶。 我的導師建議我,盡量多去跟美國學生溝通交流,請他們幫我糾正口語問題,這樣不僅能比較快地突破語言障礙,還能走進他們的圈子,交到朋友。 可當時的我比較玻璃心,害怕別人直接拒絕我的請求,也擔心別人會覺得我是個突然闖進他們生活的“冒失鬼”。所以,有時候班里的美國學生主動來接近我,我都表現得支支吾吾,甚至避開他們。 就這樣形單影只了一學期,我終于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么下去了,我要放下玻璃心,盡快突破語言瓶頸,盡快融入班級環境,不然我這學留著,沒意義啊? 于是第二學期一開始,我就主動找到班上的幾位美國同學,簡單寒暄過后,我表達了自己想請他們幫我提升口語能力的訴求。沒想到,那幾位同學很爽快地答應了。 一個學期下來,我的英語口語進步很大,已經可以做到地道流暢地跟當地人進行日常溝通交流。而因為這次“主動麻煩”的契機,我走進了當地學生的社交圈子,被更多的人所認識,大家開始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聚餐,約我一起去近郊游玩,我也從當初的“悶葫蘆”,成了大家眼里的“開心果”,在留學生群體中有了不低的人氣。 畢業回國前夕,班上的幾個美國同學請我吃了頓飯。席間,他們對我說,我們特別喜歡你,你的心態很開放,愿意主動跟我們交往,我們很舍不得離開你。 這段經歷讓我發現,懂得麻煩別人的人,反而更受歡迎。 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:人天生具有“抱團性”,當你去“麻煩別人”的時候,其實是釋放了一種渴望加入某個群體的信號,絕大部分人都是樂于“接納同類”的。 任何關系的深入都有個前提,那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。而“麻煩”這個動作可以告訴別人,我始終保持著開放的社交心態,我希望通過求助跟你發展更親近的關系。 通過“麻煩”,我們無形中拉近自己跟別人的距離,讓別人逐漸接納、歡迎自己。所以,那些懂得麻煩別人的人,往往能走進更多社交圈子,得到更多人的歡迎。 你擔心麻煩別人會打擾到對方 但其實人人都需要“被麻煩” 很多人會把自己的求助看作一種侵擾,怕對方因此感到不爽,所以不敢麻煩別人。 別人真的會這樣想嗎? 未必。 《富蘭克林自傳》里有這樣一個故事: 富蘭克林在當選州議會秘書后,有個勢力很大的議員一直反對他。為了前途,他必須想辦法得到那名議員的支持。 經過打聽,富蘭克林得知那名議員收藏了一本非常小眾的書,且視若珍寶。于是,富蘭克林就給對方寫信,說自己有一本很想看的書,但是到處都找不到,聽說他那里有,希望能夠借閱。 結果沒幾天,書就寄了過來。 過了一段時間,富蘭克林把書寄還,并附上了一張便條,十分熱烈地表達了感謝之情。 經過這次“求幫忙”后,那名議員對富蘭克林的態度大為好轉,第一次向他主動打了招呼,甚至開始愿意給富蘭克林提供幫助,后來兩人還成了好朋友。 為什么富蘭克林只是求對方幫了一個忙,就把“敵人”變成了“貴人”? 其實,這是一種“反向”獲取人脈的方法。求別人幫忙,本身是對對方的一種恭維。因為人都有“被需要”的需求,“被需要”可以使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滿足。 在富蘭克林的信里,那名議員接收了諸如“這么珍貴的書你都有,只有你能幫我了”這樣的信號,而且這份恭維還是來自敵人,成就感自然不言而喻。所以,那名議員對富蘭克林的抵觸會下降,好感會提升。 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。研究人員發現,經常向人請教的人,往往更有人緣。因為每個人骨子里都有“好為人師”的情結,你的請教或求助會給對方帶來心理滿足。在人際交往中,主動向對方求助,是可以為自己加分的。 所以,“麻煩別人”,其實也是一種為別人提供價值感的重要手段,別人在解決你麻煩的過程中,他會因此收獲成就感。 很多時候,你的“麻煩”并不會打擾到對方,反而會成為促進彼此關系的催化劑。 如何成為一只高段位“麻煩精”? 麻煩別人不是件壞事,但前提是,你得知道麻煩別人的正確姿勢,不然就真會變成給人添堵。 如何成為一只高段位的“麻煩精”? 01、麻煩別人要適時,不要沒有“眼力見兒” 很多時候,你去麻煩別人之所以變成了給人添堵,是因為“不是時候”: 比如別人正忙著趕報告,你過去求他給你看看報表里的數據有沒有問題; 別人被領導批了一頓正郁悶得不行,你湊過來想要人家給你修改下PPT; 別人周末在家難得清閑,你突然發微信給對方“安排各種任務” ...... 不合時機地求助,無異于給人添堵。 當你需要有事麻煩別人的時候,不要沒有“眼力見兒”,要懂得審時度勢,盡量挑對方不忙、情緒不錯的時候提出請求,如非急事要事,不要在下班后和周末時間麻煩別人。 如果實在不確定對方是否“有空”,可以試探性詢問一下,不要一上來就提出你的要求,留出一點余地。 02、麻煩別人的程度,不要超過你們關系的深度 《奇葩說》第四季有一期的辯題是“不麻煩別人是一種美德嗎”,輪到嘉賓發言時,蔡康永說了一句話: “我對麻煩的界定很簡單,就是你要拿捏你和那個人的人際關系,如果你的麻煩超越了你們關系的深度,你就是在給別人添麻煩,讓別人為難。” 一語中的。很多人的求助之所以會演變成添堵就源于此。 比如你們只是普通同事關系,你張口就向對方借錢,對方就會感到煩,因為“借錢”這個請求超越了你們關系的深度,所以在他看來,這就是給他找麻煩。 比如你生病了,父母照料你,這不算給他們添堵,因為他們是你的至親。但如果你希望剛認識不久的朋友照顧你,對方很可能就會不情愿。 麻煩別人的程度永遠要跟你們之間的關系深度成正比,不然很容易就會讓別人尷尬甚至反感。 03、學會事先“整理麻煩”,降低別人幫你的成本 職場中有一條“金科玉律”:請教上司的時候,盡量讓上司做選擇題,而不是問答題。“麻煩別人”也是如此,你要學會事先“整理麻煩”,以降低別人解決麻煩的成本。 比如你想請別人給你的文章提點建議,你應該事先做好文章排版、檢查有沒有錯別字、看看哪里有語句不通順的地方。確定這些都沒問題后,再把你的文章發給對方。否則,對方光是看一篇排版混亂、錯字病句不斷的文章就夠讓人糟心的,哪還有心情來幫你。 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,確定自己解決不了后再求助別人,避免讓對方在基礎性問題上浪費時間精力,降低幫助你的成本。 04、強調可選擇,不給別人造成心理負擔 你有權選擇是否求助,別人同樣有權選擇是否幫你。所以,你的求助不應該給別人造成心理負擔,讓人感覺不幫你就像犯了什么大錯似的。 在麻煩別人時,你要強調你的求助是“可選擇的”。 比如你可以在說完求助內容后,可以真誠地說一句: “如果你不方便的話,就不用考慮這件事啦,沒關系的。” 加不加這句話會有很大區別。 不加這句話,你給別人傳遞的信息就是,我這個忙你一定得幫。這時,對方就會很有心理壓力。而加上這句話,別人接收到的信息就變成,這個忙幫不幫,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。這就避免了給別人造成心理負擔。 結語 詩人約翰·那恩說過:沒 有人是一座孤島。 人類社會,說到底就是一個巨大的關系網絡,就是你需要我,我需要你的總和,沒人能永遠與世隔絕,只依靠自己度過一生。 學會麻煩別人,是我們生存于世的一項基本技能。 真正的人際關系高手,都懂得通過麻煩別人來讓別人更好地認識自己;懂得通過麻煩別人為別人提供成就感來促進關系;懂得通過麻煩別人來拉近自己跟別人的距離、獲取別人的幫助。 最后,我想引用著名文學家胡適先生的一個故事,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: 胡適十幾歲時,被送往上海讀書,送他到車站的時候,母親不放心地說: “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,我再也幫不了你,自己去闖蕩吧,但是我要送你四個字——學會求助。” 共勉。 該文章在 2024/6/28 17:34:36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