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板的“修煉”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知識管理交流
→『 企業管理交流 』
對中國企業的老板,我們首先是心有敬意。公正地講,沒有中國企業老板們的前赴后繼,就沒有中國經濟今天的成就。但中小企業老板想要繼續發展壯大,有一些必須的“修煉”。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,這是創業思維。創業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選項,無論如何謹慎,創業本質上都具有冒險色彩。一切從零做起,甚至從負數做起,這是創業思維。而不斷歸零,則是經營思維。原來中國企業大都犯了“創業綜合征”。在企業進入成熟期之后,仍然是創業思維。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,本質之一就是中國企業整體上進入了常規經營時期。什么是企業的常規經營?我們認為就是以財富管理為中心的經營。這種經營就是改變以往的個人家產和經營性財產不分的“慣例”,對其進行分類管理,讓其相互支撐,又各自遵從不同的原則。既保證安享創業成果,也讓企業健康運行。防止出現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。有本事就經營,沒本事趕緊退出經營。 一個企業做大的過程,也是創始人的權力越來越小的過程。做個體戶時,自己既是股東、董事長、總經理,也是業務員、采購員、出納、會計,還是搬運工、保潔員。總之,所有的職務、所有的工作全部由自己一個人承擔。這時,做的事雖然不大,權力卻最大。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不用商量、不用討論、沒有制度,一切以個人意志為轉移。 隨著業務擴大,搬運、保潔工作首先分出去了;后來,出納、銷售工作分出去了;最后,采購、會議工作也分出去了。把職能和責任交出去,權力也得相應交出去,這樣才能體現責權利對等原則。 企業做到一定規模,可能出現“創辦人陷阱”,創辦人以前是企業的推動力量,現在有可能成為繼續前進的障礙。因此,有時要主動引進“職業經理人”,把日常經營權交出去。現在只剩下董事長的職務了。到了董事長還有沒有退路?董事長雖然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,但畢竟還要參與決策。有人說可以退回當股東,但股東不是一項職務。 我們的觀點是:創辦人的最后退路是當企業的監護人。這是一個不靠權力,僅靠威望影響企業的角色。中國有些皇帝在世時就退位,新皇帝封他個“太上皇”,監護人就是“太上皇”一樣的角色。 要在自己清醒的時候把權力棒交出去。要使權力棒交出去后,接班人能夠順利接班,還需要時刻關注企業。在企業正常運作時“不作為”,在企業方向錯誤時“適當干預”——憑威望而不是憑權力干預。 什么樣才能算法治社會?有一句話概括得挺好: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、執法必嚴、違法必究。但我們認為,僅有這些仍然遠遠不夠。我們的理解是:法律有尊嚴的社會才是真正的法治社會。法治社會并不是因為有了健全的法律體制,而是因為人們在心態上對法律有敬畏感。 經營管理之父法約爾曾經說,制度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為實現共同目標所達成的協議。我們認為法律也是如此。我們的立法部門有太多的特權意識,總是存在以法律來約束那些不守規矩者的心態,總是把法律看成單向的制約與懲罰。 企業的制度與國家的法律是一樣的。我們不僅要建立健全制度,更要維護制度的尊嚴。制度沒有尊嚴,再健全的制度也是無效的;制度有尊嚴,即使制度不健全,也不會出大問題。制度并非人人喜愛,它有妥協有折衷。有人喜歡,也有人厭惡。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只要它有尊嚴,我們就會尊重它,并讓它發揮效力。 老板身體力行,帶頭尊重制度,是賦予制度以尊嚴的最好辦法。與此相反,老板也可能是最有資格讓制度失去尊嚴的人。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經問他的大將韓信:樊噲能帶多少兵?韓信答:十萬人。劉邦又問:滕嬰呢?韓信說滕嬰善帶騎兵,其他兵則不擅長。劉邦又問,我自己能帶多少兵呢?韓信說二十萬人左右差不多。那韓信呢?他自己說多多益善。劉邦不高興了,說:既然如此,你為什么淪落為我的部下呢?韓信這才回答:你能將將,我能將兵。韓信的回答確實非常巧妙,他不僅善于為將,而且懂得為將之道。他的一席話揭示了管理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,即分層管理和授權的原理。 規模化企業與個體戶的最大區別不在于規模的大小,而在于管理方式的重大區別。一個個體戶,既是董事長,又是總經理,還是生產工人、采購員、會計、出納、推銷員,集所有職能于一身,管理沒有分工,也不存在管理授權。規模化企業則不同,規模化企業需要分層管理,并在分層的基礎上授權。有些管理者的管理效果不好,效率不高,最大問題就在于不懂“將將”與“將兵”之道,出現“管理錯位”,干了自己不該干的事,干了應該由部下干的事或干涉了部下該干的事。所以盡管每天忙忙碌碌,但卻一事無成。 如果一個企業有少數人卓爾不群,并且總是只有少數人卓爾不群,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。大量的小企業恰恰符合這樣的特征。美國NBA的一個統計表明,在公牛隊全盛時期,凡是喬丹個人單場得分超過40分的比賽,基本上以公牛的失敗結束。因為球隊是5個人的球隊,不是1個人的球隊。5個人的總分比1個人得高分更重要。 企業可以有奇跡,但不能指望重復奇跡。企業的發展一定有比奇跡更有價值的東西存在,發現它們比復制奇跡更重要。 管理一定要建立在正常之上,而不是期盼奇跡。只有正常,才有規律,有規律才有普遍價值。 因為有了少數能人,所以企業死不了;因為無法培養更多的能人,所以企業做不大。當一個企業把能人的經驗當做企業經驗時,經驗就不是正常的經驗,也不是典型的經驗,是超出常態的經驗,這樣的經驗既害人又害企業。 企業經驗比能人的經驗更重要。然而,很多企業的錯誤恰恰在于把能人的經驗當做企業經驗推廣了。能人無疑應該受到尊敬。但企業卻不能使能人的經驗上升為企業經驗。所以,企業應該獨立發展出一套能力,我們稱之為“企業能力”。一旦普通人掌握了企業能力,哪怕沒有能人那樣的能力,照樣能夠取得很好的業績。 企業能力比能人的經驗有價值得多,能人的能力屬于個人,可能難以復制。企業能力屬于全體員工,所有人都可以掌握。依賴企業能力還是依賴個人能力是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分水嶺。在普通企業,優秀員工是管理者的“救星”,所以依賴個人能力。在優秀企業,管理者是員工的“救星”,因為有了企業能力,多數普通人也能成功。 個人的成就可以空前絕后。管理可以前無古人,但必須后有來者。管理必須以能夠復制、模仿、傳承為原則。 企業是一個有機的組織,組織的價值只有超越個人的價值,才有生存的價值。組織的價值就是能夠做個人做不了的事,能夠化腐朽為神奇,能夠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。 注:文章摘選改編自《格局》 閱讀原文:原文鏈接 該文章在 2024/12/30 15:06:05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