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驗經濟:互聯網生存秘密
作者以四個互聯網創新的小故事詮釋了做互聯網產品的秘訣:多想想怎樣才能讓產品有趣。下面四個小故事,能幫你一窺互聯網生存的小秘密。 也許你正苦思冥想上線哪個功能來吸引用戶。
故事一:早起的紅娘 某位朋友,在2000年就開始投身互聯網創業。有一天,他發現每個城市往往存在多家婚介所,通過收取會員費來盈利,日子過得非常滋潤,而每個老板唯一的煩惱,就是只能覆蓋附近有限的區域。這說明人們確實有婚介需要,但受地域局限較大。如果將這個生意搬到網上,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打破地域限制,而收取會員費也是較成熟的商業模式,所以即使只收取非常低的會員費,也可以獲得大量用戶而實現盈利。此外還有一點非常有利,當時幾乎沒有同類型的網站,因此能夠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輕易地建立網站知名度,進而在將來整體上市。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商業計劃! 網站很快上線了,大量“美女”和“老板”的優質用戶被創造出來,廣告流水不停地增加,此外還收購幾家現實生活中的婚介所,導入社區的第一批真實用戶。網絡的知名度也慢慢積累起來,可自然增長的會員幾乎沒有。結果經過幾年的苦苦掙扎,朋友不得不放棄了。可每當他看到現在紅火的婚介網站,總是想不通,為什么他當年做得幾乎一模一樣,可是他就成了前浪,被拍死在沙灘上呢? 因為時機不對。2000 年,很多人還沒有自己的電腦而是在網吧里體驗網絡世界,因此第一批網民大多由學生或者年輕人構成。如果說娛樂和交友的需求還是比較強烈的話,但婚戀估計不在考慮之列。而到了2010年,當年那些網民已成熟,開始考慮終身大事,電腦也進入千家萬戶,網民規模是以億為單位,覆蓋各個年齡段,加上電視媒體的推波助瀾,一切就水到渠成了。 開始太早,很可能堅持不到黎明出現。而開始太晚,競爭又太慘烈。大家常說成功,運氣非常重要,這運氣就是大勢。什么是互聯網的大勢,可以看看吳軍的《浪潮之顛》。 因此,在互聯網,并不總是早起的鳥兒就有飯吃。 故事二:刺客的生意 2006 年9月,《倫敦報》像火紅的楓葉染紅倫敦的夜空;2009年9月,這份報紙猶如一顆流星在倫敦的夜空消失。9月18日那天,當再次點擊報紙網站,網頁右側的一行字令人眩目:This website is no longer updated。和其他免費報紙一樣,《倫敦報》的收入來源完全依賴廣告,而廣告收益又直接受經濟形勢的制約。在走過三年多的歷程之后,《倫敦報》終因經濟原因被迫關閉。其中既有自身經營不善的內因,也有全球金融危機沖擊這一外因。自金融危機從2008年秋季加劇以來,歐洲免費報紙發行量下降了10%以上,其他地區免費報紙的廣告收入下降了30%以上,許多免費報紙不得不削減成本、尋求合并或停刊倒閉。 免費的商業模式是互聯網最常見的,因為免費總是比較吸引人。2000年以來,由于互聯網的興起,訂閱報紙的人數越來越少。為此,報紙們希望借鑒互聯網商業模式,發行免費報紙,通過“免費”吸引讀者、增加銷量,再從廣告中收益。剛開始時,報紙為了抵制危險才推出免費報紙,后來免費報紙成了一項盈利手段,免費報紙之間的競爭也日漸白熱化。一切都很美好,直到2008金融危機到來,報紙們才警覺免費的商業模式其實非常脆弱。網民已經習慣不為互聯網付費,從盜版軟件到免費互聯網時代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。 互聯網的免費已經打擊了很多行業,比如音樂、電影和出版等。別人掙不到錢,可我們也掙不到錢。沒聽說哪家音樂或者電影網站日子過得很滋潤,已經不用考慮盈利模式。所以有些技術創新,比如P2P,對大眾是好的,而對傳統的商業模式卻是核彈式攻擊,一旦被釋放,最終只能獲得焦土。當然你可以說這會造福互聯網大眾,但這種免費的創新更像是殺雞取卵。假想有一天音樂家、藝術家、電影人都沒有收入養活自己,他們就不得不為了謀生而改行。或者親愛的程序員們也沒有收入,那么大眾上網只能自娛自樂了。所以應該要像蘋果那樣,大家都有錢掙才是真的好,這才是生意。 因此,在互聯網,刺客式的技術創新,可以摧毀別人,卻無法成為一門生意。 故事三:同根不同命 大約2~3年前,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出生了兩兄弟,一個叫“簽到”,另一個叫“團購”。他們剛出生就被本地人當作寶貝,大家紛紛贊美,長大了肯定成為明星,總之是一片看好。國內的同胞們一向緊盯美利堅,那邊誕生兩個明星,肯定要緊跟流行的。一時間,街頭巷尾到處都是“簽到”和“團購”。剛開始時,兩兄弟也不負重望,要人氣有人氣,要財氣有財氣。 這兩兄弟起跑線雖然都差不多,但后續發展卻漸行漸遠,有了各自的煩惱。“簽到”的粉絲們開會討論的主題經常是:什么辦法可以改變叫好不叫座的現狀?沒過多久,人們對“簽到”的新鮮感逐漸消失,用戶們也用自己的雙腳作出了投票。“簽到”的明天不知道在哪里。 而同根兄弟“團購”因為一出生就具有簡單明確的商業模式:為本地商戶做推廣吸引消費者,為用戶帶來便宜的服務,而自身則通過預付費方式獲取中間利潤。雖然這種低門檻的商業模式帶來了大量模仿者,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弱肉強食激烈競爭,最終引導本地商戶的網絡服務模式走向規范化。 因此,在互聯網,搭建商業世界的規則越簡單,后續發展越有力。 故事四:女孩的心思 一次宴會party,基本都不是IT圈內朋友,聚會上的很多女生都是用iPhone,大家就會說起有什么好玩的應用。我就向這些女生推薦微信,她們問我微信是干什么的?我說裝微信可以通過Wifi免費發短信、發圖片、語音對話。這些女生沒有一個人感興趣,還很奇怪地問我,那不就是短信、彩信和 Facetime,我為什么還要再裝一個東西? 然后我就拿出自己的手機簡單演示一下:“我搖一搖,就可以看到附近的美女帥哥,還能直接發個消息和他們打招呼。”女生們一下子變得非常感興趣,一個個拿出手機讓我幫她們安裝。沒有iPhone的也不停問其他手機是不是也可以安裝,結果現場一大半女生都開始使用微信。 大家都知道微信搖一搖可以找朋友,原先我擔心女生們會感覺經常被騷擾。然而這些女生似乎很享受這種感覺,大家還現場比拼了人氣,誰先被搖到了、誰比較受歡迎等。說不定,這場聚會結束以后,以前因為害羞沒有交換手機號碼的,現在通過搖一搖以后可以繼續聯系。 大家還知道微信的同類產品有一個狀態功能,比如送到、已讀等。以前網上看到有人做競品分析,提到這個是微信的不足。可能你們當中也有不少人覺得這個功能很重要。大家是否都知道郵箱有個已讀回執功能,簡單說就是你讀了郵件,發件人就會知道。這和微信的狀態功能是一樣的。雖然郵箱開發出這個功能那么多年了,但我身邊朋友很少使用這個功能。 如果你已經工作一段時間,就會有很多工作郵件要處理,總有些事情對你不是很重要,而沒有獲得及時處理。如果你對別人解釋,沒有時間或者忘記了,那就顯得你很不重視對方。現在大家都會說郵件太多,沒有看到,這個借口大家也都能接受。所以大家明白我是反對微信需要狀態提示功能的,我覺得這本身是個很長尾需求,因為一個不常用的功能而傷害大眾是非常不明智的。人其實都有撒謊的需求,國外有人做過研究,成年人10分鐘對話就至少出現3次說謊。這里要說明的是,大家不要覺得撒謊就是不好的,它可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,而且它客觀存在那里,我們應該正視它的存在。 大家每天研究競品這個功能、那個功能,覺得這個可以有,那個也可以有。你的眼界是足夠開闊,可是選擇越多,作出正確選擇的概率也越低。如何才能降低試錯的成本,我覺得可以學習宗教對人性的理解: 色欲-貞潔,貪食-節制,貪婪-慷慨,懶惰-勤奮,憤怒-耐心,妒忌-寬容,傲慢-謙遜,這就是七宗罪和七美德。我聽說老美有家風投只投資以七宗罪為導向的創業公司,但我相信人性是混沌體,不是非黑即白的狀態,道德高尚的人也可能犯錯誤。所以在深刻理解人性基礎上,我們才能在這個技術革新時代,抓住人們不變的需求。 因此,在互聯網,功能總是會失去活力,而人們的需求將永存。 做互聯網產品應多想怎樣才能有趣 現在大家都在說產品體驗,比如有用、易用、樂用等,但我覺得大家混淆了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,或者在用商品經濟思維方式做產品。產品經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名詞,馬克思很早就對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做了區分。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,社會經濟運行采取的基本形態大致有三種: (1)自己生產自己需要的東西,自給自足,這種經濟運行形態稱為自然經濟; (2)用自己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同別人所生產的、不同的勞動產品相交換,從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,這種經濟運行形態稱為商品經濟; (3)雖然不是自給自足,但取得自己需要的東西不是通過交換,而是通過社會中心機構集中的、統一的分配來取得,這種經濟運行形態稱為產品經濟。 商品經濟核心是等價交換,這里有兩個重要前提:價值和稀缺性。我們常說的功能和用戶問題大多和產品價值有關;而后者也非常重要,是指他人獲取的限制性,因此才有了交換的基礎,產品才可能獲得議價的能力。比如說氧氣很重要,是我們生存基礎,你說它價值大不大,可是你平時為它付費嗎?肯定沒有,因為它到處都是,所以只有在稀缺性的條件下,例如潛水時,才能做氧氣的生意。現在大家都明白限量版的價值。 這里要強調一下,本文一直在互聯網行業范疇內討論問題 。我為什么說互聯網不是商品經濟,因為它的復制成本趨向零,所以在數量上它幾乎沒有限制,已經進入到產品經濟階段。產品經濟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推演,以生產力高度發達為基礎,核心是按人們需求獲得。 以 QQ舉例,如果你問用戶為什么喜歡使用QQ?很少有人會直接回答說它可以幫我省錢,或者幫我發送消息。你可以自己找一些身邊的普通朋友試試,他們會告訴你因為這個東西好玩,可以聯系朋友。也許你覺得自己做一個產品是開發了一個新工具、新功能,但用戶從來不這么看,用戶會說其實我從來不關心工具,我只關心自己開不開心,有沒有樂趣。 所以互聯網尤其是虛擬產品,更應該符合產品經濟規律,核心是人的需求。個人建議大家可以多考慮樂趣,虛擬經濟不應該像實體產品一樣強調實用性和問題解決能力。例如做老年人視頻,大家會覺得保健養生對老年很實用,但老年人其實更愛看連續劇;大家都同意學習英語很有用,可是有多少人堅持下來,因為不好玩。因此,做互聯網產品應該多想想怎樣才能有趣。 最后引用IDEO的模型來總結一下本文。簡單來說,創新應從人的需求出發,同時兼顧技術和商業的可行性。 作者沈勇,騰訊北京設計中心用戶研究主管,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。 《程序員》該文章在 2012/5/2 16:30:41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