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看懂嗎?耶魯教授說:基于時間的生活流才是未來
時常會有人問下一代網絡會是什么樣,只是,我的觀點是,根本就不會有下一代網絡。 我和Eric Freeman早在16年前一期《連線》雜志上就曾闡述過“生活流(Lifestream)”這一現象,而基于空間的網絡也將逐步被基于時間的“世界流(Worldstream)”所取代。“生活流”正是這場變革的開端。 這種由錯雜元素組成、內容可搜索且即時的“生活流”,通常會以博文、RSS訂閱源、推文、對話流、Facebook頁面及時間軸的形式呈現。其結構也正代表著一種由“平臺”向“流”方向的轉變,而這種“流”也正可以用來表征具體的時間。 這就好像從桌面轉向一部魔法日記一樣:想象一本可自動翻頁且能記錄你生命中每一個瞬間的日記....你一觸碰它,翻頁就會停止。這本日記會變成一部關于你的參考書:一部記錄你完整生活、內容可搜索的指南。而放下它,翻頁又會自動開始。 今天,這種類似日記的結構,正在取代空間結構,成為新的互聯網范式:所有網路上的信息,很快都將變成基于時間的結構。在數字化的世界中,基于空間的結構是靜態的,而基于時間的結構則是動態的,且會一直流動,恰如時間自身。 網絡終將作古。 標志對于計算機行業擁有巨大影響 截至目前,網絡依然是基于空間的,就好像雜志攤一樣。我們會用“最左邊一欄,從上往下第二本”這樣以空間為標志的描述去定位一本雜志。日記則有所不同,它是基于時間的。我們會用“星期四”或者“去年春天發生的事兒”等以時間為標志的描述去定位我們要找的內容。 以時間標志為導向的網絡發展趨勢,已經日益明顯。尤其是以時間為線索將我們自己的故事串聯起來,于我們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 然后走到這一步,卻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。計算機領域終于不再想著用更為巧妙的方式去節約資源,轉而開始以更為創新的方式去利用它。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,我們不在以最廉價、最保守的方式去利用互聯網,而是專注于最好的方式。 發展至今,互聯網最重要的功能已變成傳遞最為即時的信息,告訴我們當下正發生的事。這也是為什么有如此多基于時間的構架涌現的原因:為了滿足我們對最新數據的需求。無論是Twitter還是時間軸,都是以時間為準線,用以告訴你最新消息的信息流。 自然,在信息空間中,時間可進可退,因此我們也能瀏覽和搜索過去。任何信息對象,都可以在“現在”這一時間點加入,之后這條消息就好像掉進時間長河的一片樹葉,當即便往“過去”流動。這個信息對象可以是文件、消息、或是傳統的網站,而所有這些內容最終會組建成一個內容可搜索的云文件系統。 倘若將博客、訂閱源及對話流整合在一起,會發生什么?通過將網上所有的時間流整合在一起(包括剛出現的私人生活流),我們就得到了所謂的“世界流”:一種描繪完整信息空間的方式。 沒有人能夠了解世界流的全局,因為大部分的信息流都是非常私人的。但是,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。 想象我們過去從老井中打水的方式,將木桶系在井繩之上,放繩打水。在信息空間中,時間就好比老井,它沒有盡頭,這也就意味著“信息流”這條井繩也沒有盡頭,可以一直放下去;木桶代表著世界流的起點和源頭,即陳舊的數據對象;而放繩子的滾輪則代表著“現在”這一時間點。 同現下的靜態網站不同,信息會持續不斷且平穩的穿過世界流,流向過去。那,這意味著什么呢? 信息流將徹底改變搜索 現有的操作系統、瀏覽器和搜索模式已經過時,因為人們不再想要同電腦或是網站相連。 換句話說,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信息,而非獲取信息的設備和來源。因此,在信息空間之中,很快便會出現數以億計的、彼此獨立的私人生活流,而我們用的最多的軟件也將會是“流瀏覽器”:一如今天的瀏覽器,不同的是流瀏覽器會有添加、刪除以及導航各類“信息流”的功能。 在時間流中做內容搜索同流算法有關,相較于基于空間結構所采用的數學方法,流算法要相對簡單。在已有的兩條時間流上加入第三條(比如在我的時間流中加入我朋友的博客流),以及在信息流中做內容搜索(除去所有沒有出現“搜索關鍵字”的流),歸根結底其實都是流算法的問題。這種簡單實用的流算法,有一個巨大的好處: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信息,都是為我們量身定制的。 所有的新聞源都是生活流。流瀏覽器其實充當著一種類似咖啡機的功能,我們從成千上萬的“原料”中,挑選出自己喜歡的,通過流瀏覽器加以呈現。 所有網站的內容,都將從舊有的空間概念中釋放出來,成為浩繁時間流中的一部分。我不用再依賴Amazon等類似的圖書供應商來提示我,Cynthia Ozick的新書是否在弗洛倫薩地區有貨。我可以將多家圖書零售商的生活流混在一起,通過搜索的方式查看最新的到貨信息。 電子商務也將發生劇變。盡管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刻意去找最新的商品,但現有的網絡結構,幾乎同你一家一家去逛實體店的感受無異(你仍需要在不同的站點之間換來換去)。基于時間的世界流結構則只需要你坐下,一場跨網站的、為你量身打造的時裝秀,便會自動在你眼前展開。 基于時間的世界流結構,使得我們可以按照任何喜歡的方式去混搭及調整信息:耶魯橄欖球隊新聞、新書開賣、購物指南等這類我感興趣的內容,都會同我的電郵、IM消息、文章、日程表信息整合在一起。有哪個App能實現這一功能嗎?沒有,他們也做不到,因為提供這些信息流的接口不盡相同。除非接口能整齊劃一,方便瀏覽器從中提取信息,這樣的想法才能實現。 那么,這種對信息流的精準調控,是否會減少偶然發現感興趣事物的概率呢?從某種程度上講,是的。但這也只是時間問題。“給我所想”總比“四處晃悠”要高效和實用的多。不管搜索有多快,大部分的搜索都是沒有意義的。從某種程度上講,我們是在用高效來贏取時間。 通過調節流瀏覽器上的旋鈕,我們不再需要無止境的獨立搜索,就可以獲得我們想要的信息。 這樣的未來,不僅我們熟知的操作系統、瀏覽器和搜索終將作古,也將會改變我們對“計算機”的認知。不管是大的還是小(智能手機)的,不久之后,計算機的主要功能將會像車載收音機接受電臺信號一樣,去跟進全球最新的數字流。屆時,我們將不再關注所用的究竟是何種設備,我們關注的將會專注于信息本身....并且這個信息流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 最終,網絡也將改變像一團亂麻的蜘蛛網形態,變成一個數字信息空間。這種轉變已經開始。數以億計的用戶也將開始記錄自己的生活,最終匯集在時間這條敘事長河之中,成為地球自己的故事。 作者于2月14日更新: 鑒于對這篇文章的熱烈反應,我想指出的是:標志會幫助我們辨明未來的愿景,而軟件則會幫助我們實現。 我們究竟改如何處理互聯網上的一切? 常規的做法是:通過鏈接構建互聯網。用戶通過一個鏈接,導向另外一個相關鏈接;非常規的做法是:通過敘事流(獨立的“生活流”,或匯集在一起的“世界流”)。用戶跟隨經由時間排序的信息對象,從一個到另外一個。這也就是說,我們需要“非常規”的GUI。通過可視化的3D技術:信息對象會流向未來,遠離過去。我們在lifestreams.com上做出了一個原型,你可以申請邀請碼體驗一下。目前,你只能在敘事流中加入五種元素(Twitter/Facebook/mail/RSS/memos)。最終它會擴充成一個上億的資源庫,而你的控制面板上也會有100個左右,用于追蹤個人、機構、博客、照片流、企業的選項。將這數十億的流整合在一起,也就是我所謂的世界流。 不管你是誰,身處何方,計算機領域終將歷經這一過程:我們看到未來,然后利用已有的技術,來打造一款軟件,往我們看到的方向上邁出一小步。 而這,僅是一個開始。 以下是Lifestreams視頻: 該文章在 2013/2/25 8:24:59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