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曉波:卷土重來的“泡沫”
2011年春夏,美國經濟處在蕭條邊緣之際,保羅·克魯格曼在自己的專欄里建議:“我們也許需要捏造外星人入侵的威脅,這樣才能增加防御外星人的開支。”這雖然是一個苦澀的玩笑,但卻符合經濟學的原理,因為“在經濟學家看來,消費創造需求,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消費。” 相比美國政府,中國政府要“創造需求”卻好像要容易得多,它只要干兩件事情,第一,把擰緊的“水龍頭”打開來,第二,把印鈔機的速度加快點。 進入2014年下半年以后,我們看到的景象正是這樣,與五年前大張旗鼓的“四萬億計劃”相比,這一次的“泡沫制造計劃”非常之低調。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和正在發生的事實: 貨幣:2014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5.74萬億元,同比多增6590億元。截至6月末,廣義貨幣(M2)余額120.1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7%。按這個速度,全年的新增貨幣量很可能超過10萬億元; 中國1998-2014年上半年M2余額 投資: 2014年以來,國務院已批復鐵路項目投資總額達1.11萬億元,11月7日,發改委又一口氣批復了22個城市的地鐵建設規劃,總投資達8820億元; 樓市:截止今年11月中旬,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高達4519億元,平均樓面單價比去年同期大漲53.4%。從十月開始,除上述四城之外的所有城市均取消限購限貸政策,樓市交易迅速恢復,連跌價較狠的杭州市,都在十月創下2009年以來的交易最高紀錄; 股市:11月21日,出乎絕大多數觀察家的預料,央行突然宣布自28個月以來的第一次降息,萎靡日久的資本市場狂飆陡起,11月28日,深滬兩市居然發生7100億元的交易天量,創造了全球股市的一個歷史性記錄,中國股市的交易市值更是一舉超過日本; 在一些局部地區,因國家戰略而引發的投資猜想似乎更為瘋狂。 11月4日,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,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,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據計算,僅鐵路建設金額就將達3000億到5000億元左右,由此所帶動的亞太區域未來10年間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,將達8萬億美元; 日前,我去福建走訪,當地官員滿臉通紅地告訴我,習大大在福建調研期間為該省設下增長目標,需在2018年之前超過臺灣,據此,福建已向國務院上報3520個項目清單,涉及投資總額約7萬億元,其中,規劃中的自貿區面積即為上海自貿區面積的19倍。 林林總總的跡象表明,我們正在經歷的2014年的冬季,是一個燥熱不安的季節,年初所設定的“去杠桿、調結構”調控目標貌似已無人再提,一個新的“泡沫周期”正如期而至。 如果你還對我的判斷有懷疑,現在就可以站起來做一個最簡單的試驗:去敲開隔壁老王家的門,問他打算如何處理銀行里的存款,不出意料的景象應該是,他將焦急地問你:我到底是該投資樓市呢,還是該沖進股市? 這樣的問題,在2005年出現過一次,后來,在2009年又出現了一次,而那兩個時期,正是泡沫升騰的時刻。 之所以說當前的景象是“泡沫式復蘇”,是因為,有另外的幾組數據正冰冷地站在那里: 11月,匯豐制造業指數降至50.0,創6個月低位。PMI指數50為榮枯線,數據說明中國制造業面臨相當的下行壓力。李克強總理巡視各地時,必問三個實體經濟指數:用電量是增是減?貨運量是增是減?貸款供應量是增是減?這就是著名的“克強三問”,若在今日,以此三項問及各地官員,回答恐怕都是令人尷尬的。 制造業PMI指數 即便觀察日漸火爆的樓市和股市,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,所謂的交易復蘇其實都來自政策松綁的效應以及監管有意缺失,而非結構調整優化的結果,前者的復蘇來自于限購限貸政策的取締,后者的狂熱則是上市公司并購申報的放松以及監管當局對“新莊家”們的刻意寬容,那些連漲10個乃至20多個漲停板的公司無一不得益于“題材”,而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,當“題材”如小飛俠般地降臨股市之時,必是投機與泡沫并生的野蠻時刻。 面對2014年宏觀經濟局面的戲劇性波動,似乎可以得出兩個這樣的結論:第一,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充滿了彈性,它既沒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糟,也沒有另外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好,它仍然在一個內生式的成長通道里運行;第二,產業結構調整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畢現無疑,中央政府利用貨幣和利率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已大大減弱,市場化力量的激發以及其對壟斷體制的沖擊仍需假以時日。 在這一輪新的、已經悄然到來的“泡沫周期”里,中國經濟能否安全而有效率地再行一程,這實在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,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我們老百姓口袋里的錢,真的是越來越不安全了。 ( 來源:財經網 )
該文章在 2014/12/7 18:55:54 編輯過 |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